跳到主要内容

近代史复习资料

1. 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 社会制度的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多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形势,不懂得御敌之策。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林则徐等人被革职查办,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琪善等人反被重用。
  • 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早已落后。

教训:

  • 要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 在近代中国,必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
  •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 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名大众的矛盾。
  •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富裕两个任务。

3. 对国家出路进行早期探索的三种主张和方案

  1. 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
    • 主张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的阶级压迫、剥削。《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2. 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方案是: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 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
    • 主张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案有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

4.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1. 太平天国运动

    • 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的滋长

      3.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4.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不能指定出先进地规章章程。

      6.武器装备的落后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 教训:

      虽然农民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单纯的靠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 洋务运动

    • 意义:

      1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2.优先发展军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推动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3.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4.对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催化剂作用

      5.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

    •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封建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以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对列强具有依赖性,企图通过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管理的腐朽,洋务派创建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是管理层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 教训:

      需要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制度;不可依赖外国,需要自己独立自主,给予新式企业新的管理制度。

  3. 维新变法运动

    • 意义:

      1.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失败原因:

      1.自身的局限性

      ①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②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 惧怕人民群众

      ④ 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

      2.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主要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旧势力的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弱小。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

    •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发生,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必然性。
  2.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请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

6.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历史意义: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势力。
  2. 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 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7.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方式

原因:

  1.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理想追求的失败。
  2. 世界范围内反资本主义浪潮与中国思想界的转向。
  3. 中国先进分子在学习、实践与争论中反复比较推求,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4.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方式:

  • 从接受进化论到接受唯物主义观;
  • 从接受无政府主义到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 从接受实用主义方法论到接受唯物辩证法;
  • 中国人通过列宁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

8.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和意义

条件:

  •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五四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意义:

  • 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9.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要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在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

10. 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三次左倾的原因和危害

原因:

  • 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了解不足;
  •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 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

危害:

  • 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 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 移----长征。

  • 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思想混乱,文艺凋零,科技落后,综合国力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1.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评价

  •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 中国共产党主要在敌后战场。在抗战初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的意义。
  •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两者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经验

原因:

  •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 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主义的国家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

意义:

  • 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 对世界各国夺取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多

经验:

  •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 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13. 抗战胜利初期,中国的三种建设方案

  1. 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 民族资产阶级方案 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 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并且通过建设人民共和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14.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意义和经验

原因:

  •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

  •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援助。

意义:

  • **中国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盼望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制制度的新中国。
  • 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防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经验:

  • 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 要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 要实行人民民主专制制度。

15.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

  1. 社会主义最符合中国现实需要。在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革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特别代表着占人口大多数的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
  2. 社会主义提供了现代中国的转型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社会主义契合传统中国的文明理想
  4.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5.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6. 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 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 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

  • 为我国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意义:

  •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 第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或正在消亡。

  • 第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17.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早期成果

  1. 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3.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4.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18. 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及根源

失误:

  1. 大跃进。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党的领导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国内“右倾”斗争扩大化后,开明人士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2. 人民公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要求全国各地尽快地将小社改为大社,转为人民公社。
  3. 文化大革命。原本是为了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支配下,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严重的错误估计。

根源:

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 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

19.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

  •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的重大进展;
  •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稳步推进民主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 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20.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原因:

  •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经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 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

  • 必须把推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